【知識】Genesis Cube 創世紀立方

立體四方體(三維)、六角形(二維),是世界上古老又神秘,並和生命有關的奧秘象徵。

 

「創世紀立方裝置」便是以五面正面體圖騰加上一面全息圖騰而組成的完整元素結構體,象徵著萬物皆運轉在這維度空間和時間的中軸之上。

 

創世紀圖騰敘述著上古時代所記載的創世故事:創世紀的七天,第一天是空無,第二天產生了第一道光為意識,意識在第三天創造乙太體,第四天創造了水為介質連結物質世界的大地,第五天大地乘載著萬物生靈,第六天孕育了花草樹木,最終在第七天生成了火。

 

創世紀圖騰同時也象徵命,當人是受精卵時,會經歷四次細胞分裂變成八個細胞,象徵生命之卵的型態結構。之後突破包覆細胞的細胞膜,才會變成在母親肚子裡 的胚胎。

 

當人們經過「The anti-space, House of Power」這個絕對空間時,會有意識或無意識穿越不同的意識狀態而產生特別的體驗。除非刻意阻擋經驗,否則人會自動經過這些改變,即使對這些象徵性元素或藝術一無所知,也不會影響人在絕對空間的體驗。

【知識】緣

「緣筆書家」Soyamax 曾山尚幸,是來自日本沖繩縣的一位年輕書法藝術家。與傳統書道界不同的是,他肆意揮灑墨水與汗水的一方天地,是在世界各地的街頭巷口。
曾山尚幸18歲時被診斷出罹患惡性淋巴腫瘤第四期及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緊接著他開始住院接受治療。
他秉持印度聖雄-甘地的一句格言:「如同明天就要死去一般活著,如同會永遠活著般學習。」在治療的過程中,他專注於中文和書法的學習及練習,他透過全神貫注於練習來轉移注意力,藉此度過漫長的癌症治療。
19歲時他幸運獲得志願者的骨髓移植,重獲新生之後他的人生觀有了截然不同的轉變,他拿起了毛筆踏上了環遊世界結交朋友的旅程。
目前他已踏足台灣、香港、瑞士、德國、英國、美國、匈牙利、杜拜等十多個國家,並透過書法結識了不少好朋友。
然而十幾年過去,如今他成為了現在的街頭書法藝術家。
他豪邁狂野的書寫特色,廣受國內喜歡書法類型的刺青師與年輕人的喜愛。

提及天目城二樓的緣字,便有一段與Soyamax的故事可以向大家娓娓道來。對於獲得新生的Soyamax,新生後的每一天都是賺到,於是他開始以字結緣。於2017年2月他受邀來到天目城進行表演,2017年10月他再次來到天目城現場揮毫,當時造成了不小的轟動,也吸引了眾多人紛紛來到天目城求字,也就是在此時,Soyamax在天目城二樓替我們寫下了緣字,代表我們雙方結下的深厚緣分,而這就是這豪邁緣字的由來。

【知識】魚化石

侏儸紀晚期魚類化石

此展示品是珍貴的水生脊椎動物化石,出土於中國大陸遼寧省北票,標本屬於侏羅紀晚期魚類化石。北票鱘(Peipiaosteus)其鰭長呈現放射狀,身長約3~8公分,狼鰭魚(Lycoptera)通常被發現埋於湖泊沉積化石,屬於淡水魚類且具有群聚習性,其身長約10公分且身體呈紡錘形。
These fossil rocks were found in the late Jurassic Formatio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Peipiaosteus is an extinct genus of prehistoric ray-finned fish and its body length around 3~8 centimeters. Lycoptera fossils were commonly found in large groups, buried together quickly in fine lake sediments. The fish body length of 10 centimeters, the body is spindle shaped.

【知識】茶論

【黃傳芳簡介】
黃傳芳,台灣人,字抱拙,號弗茶居主人,台灣《普洱壺藝》雜誌顧問,雲南普洱茶集團、雲南昌泰茶業集團高級技術顧問。從事茶藝推廣工作30年,致力於普洱茶深度價值的開發和研究,對普洱茶有著獨到見解,且對普洱茶產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2001年在昆明成立茶文化中心——康提茶莊,同期引進台灣靜美堂。抱拙先生應用現代生物科技理念,獨創普洱茶烘培技術,潛心研究普洱茶拼配技巧,不斷推出高品質普洱茶,代表作品有《傳芳一號——初啼》、《傳芳二號——追味》,《神農一葉飄》等。

黃傳芳 茶論三十九則

飲一杯是飲茶,十杯千杯萬杯亦是飲茶,然飲茶人愛論茶,抱拙亦信手寫出,三十九則來論茶,雅趣俗賞自樂矣!

第01則﹕孩童論茶要求加糖   第02則﹕學子論茶挑燈夜戰
第03則﹕勞工論茶消除疲勞   第04則﹕販夫論茶不拘禮數
第05則﹕走卒論茶有味就好   第06則﹕秀才論茶頭頭是道
第07則﹕文人論茶詩書琴畫   第08則﹕禪師論茶句句藏機
第09則﹕雅士論茶風花雪月   第10則﹕高官論茶貢品相贈
第11則﹕員外論茶不惜重金   第12則﹕道者論茶氣脈通暢
第13則﹕茶商論茶樣樣好茶   第14則﹕皇帝論茶唯我獨尊
第15則﹕老人論茶苦盡甘來   第16則﹕仕女論茶柔雅韻致
第17則﹕茶仙論茶玄之又玄   第18則﹕茶癡論茶無茶無命
第19則﹕茶童論茶不亦熱乎   第20則﹕茶客論茶唯唯稱讚
第21則﹕茶博論茶博了再博   第22則﹕茶師論茶據理評論
第23則﹕清官論茶一樣清清   第24則﹕農忙論茶但求解渴
第25則﹕閒人論茶花生瓜子   第26則﹕外行論茶不知所云
第27則﹕內行論茶香甘重滑   第28則﹕老外論茶細心討教
第29則﹕東洋論茶崇尚茶道   第30則﹕色徒論茶意不在茶
第31則﹕寒夜論茶以茶代酒   第32則﹕酒仙論茶不舍舊夢
第33則﹕隻影論茶孤而不寂   第34則﹕好友論茶相知更深
第35則﹕眾口論茶鬧而不燥   第36則﹕情侶論茶濃情蜜意
第37則﹕夫妻論茶柴米油鹽   第38則﹕茶農論茶步步功夫
第39則﹕茶人論茶茶人合一

黃老師在早年寫下了這篇茶論,其中描述了不同身分的人的論茶方式,所謂「人走茶不涼,人來茶不同」,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心中的那杯茶,也都有自己的一套品茗方法。

【知識】布袋戲

布袋戲之「布袋」是早期單人布袋戲-肩擔戲演出時,為方便收放道具而有的大型布袋,此布袋在演出時可當作遮掩演員身軀的布帷,也因如此,讓觀眾對其產生了既定的印象,故稱之為「布袋戲」。
而掌中戲這個稱呼則是布袋戲團普遍的共識,因為只有「掌中戲」這個稱呼才能強調主演的雙掌能夠「十指撥弄百萬兵」、「十指搖動古今事由」,藉此將布袋戲的表演昇華到藝術的層次,所以行內喜愛說「掌中戲」,而民間俗稱「布袋戲」。

布袋戲的歷史相當久遠,在中國古籍《武林舊事》、《東京夢華錄》中便記載宋朝宮廷宴會的禮單上有掌中木偶戲。
不過就傳統布袋戲而言,一般來說都偏向起源於泉州的一則傳奇故事:
傳說在中國明朝時,有位屢試不第的秀才梁炳麟,他在福建仙遊縣九鯉湖的一座仙公廟祈求高中後做了一個夢。夢裡有一位老人在他手上寫下「功名歸掌上」五字後便消失不見。梁秀才醒後十分欣喜且認為這是及第的預兆,不料再次應試仍是名落孫山。在徬徨失落之際,他開始向鄰居學習懸絲傀儡戲,並因此發展出以手代線操縱木偶娛人,並編戲文來排解心中的鬱悶。梁秀才憑著他的文學修養,把一則則故事講得栩栩如生,又能適時引用各種稗官野史,故馬上吸引了許多人圍觀他的表演。就這樣布袋戲便從當地開始流行,而梁秀才也因此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此時他才領悟到「功名歸掌上」這句話的涵義。

17世紀中期,布袋戲已在閩南廣為流傳,甚至出現了類似肩擔戲的模式;至18世紀,根據演出場所的不同,分為室外的野台戲與劇院的內台戲。其中野台戲是戲班應邀至各個地方進行表演,後來變成以迎神、謝神、祝壽為主的表演,布景簡單,演出人員也少。
然而18世紀雖出現了內台戲的表演方式,但20世紀後才真正盛行。不過在受到電影、電視等新娛樂型態的衝擊後,在1980年代的閩南、台灣等地已幾乎見不到內台戲的蹤影。
另一方面,內台戲在1960年代後演變出了電視布袋戲,即是將戲台架設於電視攝影棚,將傳統演出的型態改為現場直接播放。於民國51年,李天祿先生首先在台灣電視公司演出歷史上第一部的電視布袋戲「三國誌」,然而民國59年又有黃俊雄先生的「雲州大儒俠-史艷文」風靡台灣全島。在1990年代之後,演出媒介及場所甚至還延展到有線電視、錄影帶、電影、光碟及多媒體等。

然而屬於台灣的布袋戲,主要傳承自閩南以及粵東的潮州地區,大致在清朝道光、咸豐年間傳入台灣,且在日據時期後,逐漸形成有著台灣味道的表演風格。
如今傳統布袋戲的盛況已然不在,但好在國家對其有所重視且進行保護,但我們作為文化傳承者的下一代,理應將此博大精深的文化透過各種方式發揚出去,讓國外及我們的後代子孫都能對布袋戲有所了解,而不是就這樣放任我們的文化精粹漸漸消逝,直到沒有人知道「布袋戲」究竟是什麼!

【知識】毛公鼎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年間(前828年-前782年)所鑄造的青銅鼎,腹內刻有500字金文冊命書,是所有青銅器中銘文最多的一件作品,它的銘文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也是金文中最頂尖的書法作,故它享有「抵得一篇《尚書》」、晚清「四大國寶」、「青銅三寶」、「海內三寶」等名譽。

毛公鼎目前被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作為鎮館之寶,同時它也被列為中華民國國寶。

以現在的美學來看,「毛公鼎」不美麗但端厚穩重,而端穩正表現了周朝的性格,呈現平和、完整的秩序,且不過於華麗、誇張。
在毛公鼎上,不論是鼎足、鼎腹、鼎唇、鼎耳,都十分樸素,就連上頭的花紋也非常簡單。以大小來看,它算是小器,但鼎腹內卻容納了五百字的銘文,而這也是毛公鼎在藝術上的重要性。
我們在一樓擺放毛公鼎,象徵天目城必須時時警惕自己要腳踏實地,平穩且端正地持續努力,好好做好自己該盡的本分,不怠忽屬於自己身分的義務。

【知識】天目城大克鼎

鼎盛行於殷商,是以青銅鑄造的一種工藝製作出的器物,是古代燦爛文明的載體,更是人類物質精神的進化史。
古時有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進而發展成為傳國的重器。所謂的鍾鳴鼎食就是把鼎和鍾分別作為富貴和禮樂的代表,成為禮治社會、政治、經濟、權力、顯赫、尊榮富貴的象徵。
青銅鼎亦被視為王權的象徵,如古代帝王征戰歸來在重大慶典或賞賜時都有鑄鼎銘文紀載盛況等等。
大克鼎又稱膳夫克鼎,鼎腹內壁有銘文兩段,共二百九十字,紀錄克秉承先祖的職責。

大克鼎的造型為立耳,垂鼓腹,蹄形足顯現出雄偉而古樸,不失勁建,呈現出舒展,端雅的風尚。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並稱為海內青銅器三寶。
鼎:青銅文化的代表,顯現出文明的見證,文化的載體。台中天目城以鼎盛千秋,祝禱國家國運昌隆、風調雨順,共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大家身心靈祥和能量充滿富貴榮華的人生。

【知識分享】緬甸玉

緬甸玉又有個常見的名稱 「翡翠」,是種以硬玉礦物為主的集合體,因出產地以緬甸為大宗,故得名「緬甸玉」。
「慈禧太后 翡翠」的圖片搜尋結果
翡翠名稱來源有幾種說法,一說來自鳥名,這種鳥羽毛非常鮮艷,雄性的羽毛呈紅色,名翡鳥(又名赤羽鳥),雌性羽毛呈綠色,名翠鳥(又名綠羽鳥),合稱翡翠,

所以,行業內有翡為公,翠為母說法。明朝時,緬甸玉傳入中國後,就冠以「翡翠」之名。

另一說「翠」在古代是專指新疆和田出產的綠玉「和田玉」,緬甸玉傳入中國後,為了與和田田綠玉區分,稱其為「非翠」,後漸演變為「翡翠」。

圖文引用自 網路、每日頭條

【知識分享】五帝錢

逛玉市場時,幾乎很多攤位都有賣五帝錢,
然而五帝錢到底是什麼呢?

原來五帝錢通常是指,順治通寶、康熙通寶、雍正通寶、乾隆通寶和嘉慶通寶,
是清朝最興盛的五位帝王(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和嘉慶)在位期間所鑄造的古錢。
這五位帝王相繼在位180年,是清朝最輝煌的時期,在位期間國勢強盛,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相傳將五帝錢隨身攜帶,可以擋煞避邪、偏財運與保平安,
也正因為有著濃厚的中國風格,不少外國遊客也爭相佩掛腰間,成為熱門的伴手禮。